新舊制後備教召體驗分享:新制教召真的新嗎?

記者 陳柏翰「原文刊載於《沃草》

從2022年開始,新制14天後備軍人教育召集(本文簡稱教召)舉辦梯次越來越頻繁,未來可能有逐步取代掉舊制7天教召訓練的趨勢。從近兩年國防部對外公開資料來看,新式教召做出不少改革,筆者經歷過新、舊制教召,嘗試寫下個人所見所聞與心得感想,提供大家參考。

教召公發裝備新舊交雜

在舊制教召訓練課表中,除了基本的專業專長復訓及實彈射擊之外,包含野營、行軍、營連排戰鬥教練都是彈性調整課程,取決於基層執行和教召員的心態來決定落實執行率,導致絕大多數人認為,參加教召只是浪費時間,而且訓練成效很難讓後備役維持最低標準作戰能力水準。更有甚者,即使身為教召幹部,依據筆者先前曾經擔任營級幕僚經驗,舊制的教召課表有針對幕僚進行指揮所訓練,除了可以使用自購裝備外,實際上不能介入各個連的訓練,更別提跟大家一起上課。

但是在新制教召訓練課程中,第一個可以體會到的變動是「現地戰術」,也就是各單位的教召訓練是在單位守備區域進行,符合國防部所說「仗在哪裡打,部隊就在哪裡訓」的口號;其次可以感受到改變是裝備不同,召員領取的裝備以新式戰鬥個人裝備為主,不足的裝備則是會以舊式戰鬥團裝來彌補,然而,這也導致各教召單位使用裝備樣式及組合不盡相同,有鑑於後備部隊預算不高的情況下,這種新舊混用的情況,恐怕將會持續數年才會徹底改善。

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新式教召已經使用新式戰鬥個人裝備,然而,公發裝備依然使用野戰單位退伍人員所繳回的堪用品,因此筆者建議,參加教召可以自行攜帶與國軍迷彩相同色系的自購裝備,較能維持自身裝備熟悉及作戰效率。基於這出發點,筆者攜帶全套自購裝備進行報到程序,隨後從營通信官派代步兵連連長。

圖片來源:陸軍臉書粉專

新式戰鬥教練尚未充分落實於基層單位

從國防部公告的模式化課表來看,新式教召訓練課程包含「專業專長復訓」、「單兵戰鬥教練」、「戰傷救護」、「連戰鬥教練」、「營戰鬥教練」,其中射擊訓練是包含在專業專長復訓之中。專業專長復訓則會從零開始,重新復習編制武器裝備的各項操作,包含故障排除、歸零調整、槍枝保養,其中會投入不少時間在進行故障排除,而在進行射擊訓練時也會讓召員自行裝填彈藥、抽換彈匣;若中途有遭遇到故障時也要會自己排除,這一點筆者給予認同,畢竟戰場上能夠第一時間幫助自己的人,就是自身訓練手感及肌肉記憶。

單兵戰鬥教練部分,筆者認為這個科目實際執行面與理想之間落差很大,因為單兵戰鬥教練準則教範早在2年多前就有所調整,由新訓單位104旅 、 302旅分別做過公開示範供媒體拍攝。但目前教召訓練方式依然維持調整前的內容,實際操作同樣從零開始,把教召員當成新兵來訓練。

對筆者這樣志願役老兵們而言,彷彿是一種汙辱,對於義務役、軍訓役來說也是浪費時間,像是「三行三進」這種內容就顯得過時且沒有必要,所以筆者身為教召連長,在該科目開始後就介入授課內容,並邀請具備特戰資歷的召員擔任該科目的助教,協助將基本的用槍四大安全守則內容教給教召員;在進行班排戰鬥時,持續建立召員用槍安全觀念。筆者觀察,不管是連級戰鬥教練還是後續行軍狀況演練時,召員們可以保持這觀念的人數大約為6成。(脫離舊式訓練內容的情況僅有在筆者在場且可干涉下才會實施)

廣告區

保全是警察的夥伴關係-保全協護國土安全-保全總會

更有甚者,當連級戰鬥教練執行至下達命令階段,該科目全程筆者均未按照戰鬥手板所附內容來進行,因為教召單位提供的戰術構想,與理想上的新式訓練內容仍有明顯落差。經過再三衡量,為了讓召員們真正獲的戰鬥知識,筆者身為教召連長,最終決定修改各排的戰鬥佈署及兵火力運用,並針對後備部隊的守備任務進行講解,讓教召員知道後備旅應該要負起地區守備、建立阻絕工事、重要道路防守等任務,而不是只能當個等死當砲灰。

圖片來源:陸軍臉書粉專

營連級戰鬥教練內容不夠貼近現實

營戰鬥教練階段包含兵棋推演內容,除了10公里行軍課程之外,筆者身為教召連長,大部分時間都在指揮所,透過無線電向各排下達命令。新式教召課程中,眾所矚目獲得媒體報導最多的行軍課程,據筆者觀察,第一線教召單位操課內容並未完全符合國防部課程指導內容,顯然新式教召規劃理想與現實執行之間,仍然存在明顯差距。除此之外,眾所矚目的營、連級戰鬥教練,有關連隊的兵力部屬配置、戰術運用,是否符合當前戰爭型態與後備部隊任務性質,也是有待商榷的問題。

儘管如此,新式教召新增營、連級兵棋推演,訓練過程中持續下達狀況變換與推進命令,這方面的訓練,確實可以讓長字輩幹部(如筆者)有機會訓練指揮能力,是新式教召中,對後備役軍官而言是富有意義的項目。

圖片來源:陸軍臉書粉專

傷患救護訓練時數被壓縮

最後筆者還想提一下,新式教召亮點之一戰傷救護課程,目前表定有4小時訓練時數,但以筆者參與教召實際經驗,實際上課僅有1小時,課程內容包含CPR、止血帶操作、包紮、暢通呼吸道等模擬敵軍攻擊情境下的急救技術。

礙於器材數量有限,教召員必須分批分次操作訓練,每次能訓練的人數僅有12人。據筆者詢問瞭解,教召授課使用的急救器材,竟來自是上級撥發理應用於執勤用途的單兵急救包(IFAK),而非另外購置,專門用於教召課程的訓練用急救器材。此種作法,頗令人有有挖東牆補西牆的感嘆。

戰傷救護實際訓練時數低於表定時數,其實是教召許多課程共通問題,而之所以發生課程時數被壓縮的狀況,很大的原因在於新式教召每日課表中沒有「裝備保養」時數,導致基層執行時必須壓縮各科目的訓練時間,甚至必須犧牲教召員休息時間,才有辦法挪出裝備保養時段。筆者曾就此問題嘗試詢問上級幹部,得知即使第一線教召單位持續向上級反映新式教召課表缺乏裝備保養時數,不過依然沒有得到改善。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教召結束時,詳細寫入教召建言表。

作者指出,新式教召未將裝備保養時數納入課表,導致第一線教召單位必須壓縮其他課程時間,才能挪出保養裝備時間。圖為教召員進行81迫擊砲射擊訓練。(照片來源:陸軍臉書粉專)
圖片來源:陸軍臉書粉專

能還更好期待新式教召更精進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新制教召仍有改善空間。若有適任的召員幹部時,可以進行細節調整,協訓單位及基層幹部都很樂意讓召員老兵們出列協助帶訓練,就筆者本次教召所見,射擊訓練時就有召員軍士官代替協訓幹部擔任靶助的例子,這也意味著,只要教召員有意願,都可以得到來自野戰單位老兵經驗傳承,讓召員真的學習到更多更充實的內容,如此才能提供訓練成效。

廣告區

因應新冠肺炎 公寓大廈管理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