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遭立法院以通案方式刪減,行政院被迫刪減高達636億元。為應對此窒礙難行的局面,行政院決議自5月起凍結地方政府「一般性補助款」25%,導致苗栗、宜蘭、南投、雲林等財政拮据縣市首當其衝,引發地方反彈聲浪不斷。各界憂心,恐將演變成地方行政與民生基礎建設的大災難。

根據行政院說明,此次被立法院刪減的總預算高達2,076億元,創下歷年新高。當中939億元屬「通案刪減」,又區分為303億元指定項目與636億元未指定項目。針對這筆未指定的龐大數字,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刪除」,不僅違反行政與立法權分立原則,也令中央決策機關陷入兩難。最終行政院決定,將原訂撥給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共2,501億元中的636億元列為「未分配數」,依比例凍結撥款,各縣市平均被扣減25%。
這筆一般性補助款涉及教育、社福、基礎設施等核心民生支出,雖行政院承諾會優先保留弱勢與警消等必要經費,但財政條件不佳、無舉債空間的苗栗縣,已面臨重大財政壓力。苗栗縣長鍾東錦甚至北上尋求協助,與國民黨立委拜會主計長陳淑姿,要求中央正視困境、恢復撥款。

儘管行政院已於4月底發函通知各地,並稱將視釋憲結果再決定是否撥付這筆「被凍結」的補助,然地方政府已紛紛啟動緊急預算控管。新竹縣長楊文科也坦言「財政事態嚴重」,要求暫緩非必要支出。學者指出,立法院此舉雖為制衡預算使用,卻忽略其對地方財政自主與基層施政的長期傷害,恐成憲政體制運作的重大危機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