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約20年前在澎湖水道出土的「澎湖原人」化石,實為距今至少5萬年的丹尼索瓦人,首次確認丹尼索瓦人曾分布於台灣,為亞洲古人類演化歷史寫下關鍵新頁。這項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並預告將於5月22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專題特展。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及國際團隊合作,運用「古蛋白質序列分析」技術,成功鑑定出澎湖原人為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研究團隊從化石牙齒與下顎骨中取得51種內源性蛋白,解析超過4,000條氨基酸序列,找出其中兩個丹尼索瓦人特有的氨基酸殘基,並建立起與其他古人類的親緣關係圖譜。相較於尼安德塔人與現代智人,澎湖原人展現出更粗壯的牙齒與下顎骨,顯示人類演化分支的多樣性。
丹尼索瓦人是現代人類的近親族群,生活於距今38萬至5萬年前,其遺傳基因可在部分亞洲人、美拉尼西亞人及澳洲原住民中找到。過往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多發現於西伯利亞與西藏,此次於台灣發現完整下顎骨,填補了東南亞人類演化的關鍵空白,並證實他們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該研究也支持過去基因研究推測,即丹尼索瓦人曾與現代人類發生基因交流,其後裔基因廣泛流傳於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

此一發現不僅重塑台灣在古人類學的地位,更為亞洲人類遷徙與適應能力提供嶄新理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文山表示,這項成果歷經十年研究,結合國內外學術資源與技術合作,終於讓澎湖原人身分水落石出。相關化石將於《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中展出,歡迎民眾於5月22日親臨觀賞,見證台灣最古老人類的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