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在美中貿易戰與地緣政治變局催化下,全球供應鏈正迅速重組。台灣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非紅供應鏈」成為戰略目標。近日印度台北協會與外貿協會舉辦的「印度產業說明會」開放報名即秒殺,彰化市市長林世賢指出,印度積極建立非紅供應鏈,台灣工具機、機械、五金及零組件等產業正好具備轉進契合條件。
過去30年,台灣企業仰賴西進中國打造龐大的製造能量,然而隨著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與政治風險升高,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轉往越南、泰國、印度與墨西哥等地布局。根據《日經亞洲》報導,2023年第一季,台資對東南亞與印度的投資年增幅近五倍,顯示新興市場正逐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熱點。其中,印度具備龐大人口紅利、政府政策支持與基礎建設改善等多項優勢,成為台灣企業尋求第二生產基地的重要選項。
然而,印度並非毫無風險的淘金天堂。相較於中國過去全面擁抱外資,印度政府一方面提供投資誘因,另一方面也積極培育本土企業壯大。例如,印度塔塔集團正積極布局Apple供應鏈,在本土建立晶圓、芯片及iPhone組裝廠,象徵印度政府同時具備開放與自主雙軌戰略。這意味著台商若想重演當年在中國獨享人口紅利的盛況,恐怕難度更高,必須尋求更高層次的合作模式。
全球製造版圖已進入新時代,台灣的競爭優勢也需升級。未來的競爭不再只是低成本生產,而是比誰能掌握製造整合力、智慧管理與供應鏈主導權。在此轉型關鍵期,政府應扮演產業數位平台推動者角色,協助企業輸出管理經驗與系統能力,與印度等新興市場建立互利的技術與市場合作關係。透過聯合研發中心、製造基地設計與供應鏈數據整合,台灣有機會從過去的代工者角色,轉型為亞太供應鏈的關鍵整合者。
供應鏈遷移的浪潮已至,越南與印度的崛起並非終點,而是重新定義產業版圖的起點。對台灣而言,唯有主動擁抱變局、打造無法取代的新價值,才能在這場全球供應鏈重組賽局中穩居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