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台灣頻繁遭受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侵襲,對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隨著城市發展與高樓社區的興起,社區防災能力的提升成為當務之急。保全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達錩說:配合政府政策以及防災士專業技能證照,推動社區防災訓練計畫,致力於強化社區應變能力,減少災害發生時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總會長張達錩表示:藉由防災士課程中的「7成自助、2成互助、1成公助」防災理念,強調個人在災害發生時應首先依靠自身能力應對,透過學習防災知識與技術來提升自救能力,其次則是透過社區內的互助合作,共同支援鄰里,最後才是依靠政府的緊急救援資源。這種分層式應變模式,能夠有效縮短救援時間,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賴政府立意良善。

為了讓社區保全人員能夠在危急時刻迅速採取行動,透過防災士課程學習防災應變知識、實際操作CPR(心肺復甦術)、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與止血帶使用技巧,使第一線的保全人員不僅能夠理解正確的急救方法,更能在災害來臨時迅速應對,發揮自救與互救功能。此外,為了讓這些技能能夠落實至日常社區管理,保全全國聯合會已開始策劃社區試辦社區防災應變計畫,結合保全人員、社區管委會及住戶,共同建立社區韌性應變機制。

總統賴清德於日前接見保全產業代表時,特別強調保全人員在維護社會安全與民防體系中的重要性,並鼓勵保全業者導入防災士培訓制度,以提升專業技能,確保社區防災能力的全面升級。防災士培訓制度不僅能讓保全人員具備更專業的防災知識,能夠在緊急狀況下發揮第一線應變者的作用,更能進一步強化企業與社區的災害韌性,確保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除了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保全全國聯合會更強調「保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協護」的概念,期望透過組織社區巡邏機制、定期舉辦防災演練及情境模擬,讓保全人員能夠在突發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立即反應,為社區提供即時的安全保障。當事故發生時,保全人員往往是第一個抵達現場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即時反應與初步處置,能有效降低災害擴大,並為正式救援單位的到來爭取寶貴時間。


展望未來,保全全國聯合會計畫將社區防災計畫推廣至全國各地,並進一步提升本職學能,結合政府、社區與企業的力量,共同打造更完整的社區安全網絡。透過持續培訓與防災教育的深化,不僅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也能讓社區在面對災害時擁有更高的應變能力。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風險不斷增加,強化社區韌性與提升防災能力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保全業作為社區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創新措施,確保民眾在災害發生時擁有更穩固的安全保障,真正實現「安全社區,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