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推動的「紅色供應鏈」與「一帶一路」政策不僅改寫全球貿易與產業分工模式,也逐漸引發國際社會對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安全的關切。這兩大戰略雖在部分地區帶來基礎建設與經濟成長,但其背後的制度性風險與依賴性困境,也成為各國推動供應鏈重組與「去風險化」的根本原因。
「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製造主導的全球體系
「紅色供應鏈」指的是以中國國有企業與中資技術廠商為核心的生產與供應體系,涵蓋從原物料、製造加工、零組件供應,到最終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尤其在5G通訊、稀土金屬、太陽能面板、電動車電池等關鍵產業,中國憑藉政策補貼、規模生產與價格競爭力,快速建立壟斷地位。
然而,這樣的產業佈局也讓許多國家在高科技與戰略物資上過度依賴中國,暴露在單一來源風險之下。當紅色供應鏈與中國政策目標深度綁定時,供應中斷、技術外洩或被政治操控的疑慮便隨之升高。
「一帶一路」延伸勢力版圖:經濟合作還是地緣風險輸出?
「一帶一路」倡議原本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融合為名,但實際上逐漸演變為中國輸出資金、標準與政治影響力的工具。透過對非洲、中亞、東南亞及歐洲港口、鐵路、公路與電網的投資,中國實質掌控全球貿易動脈的關鍵節點。

然而,多數參與國家陷入債務壓力。例如斯里蘭卡無力償還港口建設貸款,最終將漢班托塔港租借給中國長達99年,引發「債務陷阱外交」爭議。此外,中資建設項目經常缺乏透明監督,對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也造成衝擊,進一步削弱受援國的經濟自主性與治理信任。
全球反思與回應:「供應鏈重組」與「去風險化」啟動
隨著美中貿易戰、疫情衝擊及俄烏戰爭加劇地緣緊張,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已紛紛意識到對紅色供應鏈與一帶一路的依賴風險,並展開一系列去風險化策略:
- 供應鏈多元化:美國與盟友積極推動「近岸外包」(nearshoring)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將部分生產移轉至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 戰略資源重組:針對稀土、半導體、電池等關鍵技術與材料,強化本土供應能力與儲備系統,建立「供應鏈韌性夥伴聯盟」(如CHIPS Act、IPCEI等政策)。
- 貿易制度重構:透過印太經濟架構(IPEF)、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等多邊機制,建構排除中國的新經濟合作體系。
未來展望:自由貿易與安全穩定的平衡
「紅色供應鏈」與「一帶一路」曾被視為中國崛起的重要政策,但隨著其對全球供應鏈安全與制度穩定性的挑戰浮現,世界各國已紛紛踏上「供應鏈重構」與「戰略自主」的新階段。未來,如何在自由貿易與國家安全間取得平衡,將是企業與政府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這場從製造到治理層面的全球再平衡,才剛剛開始。對企業而言,提前佈局、評估供應風險與強化數據透明化,將是因應紅色供應鏈衝擊、確保永續經營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