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清正 綜合報導
隨著天氣炎熱,蚊蟲活動頻繁,蚊媒傳染病的風險也隨之增高。除了登革熱和日本腦炎外,民眾還需留意茲卡病毒的感染。疾管署於7月12日公布,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提醒民眾應採取相關預防措施。

首例茲卡病毒確診病例來自菲律賓
今年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一名20多歲的外籍男性。據疾管署表示,該名個案於6月27日自菲律賓入境,入境時因發燒和肌肉酸痛等症狀,在桃園機場檢疫站接受採檢送驗。經過7月9日的二次採檢後,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
目前,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該個案的活動地點進行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員工健康監測,並對個案及其接觸者進行衛教,後續將持續進行社區監測至8月2日。
菲律賓疫情提升至第一級:注意,其他國家也需警惕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2016年至今國內累計30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這些病例分別來自泰國7例、越南6例、菲律賓、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馬爾地夫2例、印尼、新加坡、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多,占80%。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將菲律賓等92個國家/地區列為近期或先前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的國家。疾管署表示,國內自2020年11月6日將菲律賓疫情提升為第一級:注意。
除菲律賓外,台灣臨近的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家也持續有報告病例。截至今年,泰國已報告148例,新加坡則有8例零星個案。此外,南美洲的巴西疫情亦較為嚴峻,截至5月25日已報告超過2萬例。
茲卡病毒感染症狀及預防措施
茲卡病毒感染症由茲卡病毒引起,屬於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疾管署表示,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通常較輕微,但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因此,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婦女應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

民眾若必須前往流行地區,應採取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在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
疾管署提醒,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女性在2個月內應使用保險套進行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更應在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直至分娩。此外,民眾需自主防蚊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呼籲,若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後懷疑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