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2025年首場颱風「丹娜絲」帶來近17級強風,最大持續風速接近40m/s,考驗再生能源系統安全,但台灣海峽離岸風場在強風中穩定供電不間斷,單日發電達229萬瓩,佔全台9.2%用電,證明離岸風力發電具備高防災韌性與能源穩定性,成為我國綠能轉型關鍵戰力。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丹娜絲」自台灣西部沿海一路北上,帶來近17級強風,最大持續風速接近40m/s,為今年以來首場重大天然災害。但即便如此,佇立於台灣海峽的421座離岸風力機仍持續運轉,部分風場發電效率突破90%,綠電穩定供應不打折,風電技術與運維能量獲得實戰驗證。
能源署指出,我國離岸風機採用Class T等級抗颱設計,具備承受每秒57公尺風速(17級風)的能力,早於2017年就制定抗颱標準,所有風機在風速超過25m/s時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透過停止運轉與葉片調角,降低風壓衝擊、確保設施完整。此次颱風期間,離岸與陸域風場同步啟動防颱作業與安全回報機制,整體運作穩健,未見任何結構性災損。

值得注意的是,風電發電量高峰發生於7日凌晨1時59分,台電統計瞬時輸出達203.8萬瓩,而高美濕地等地的陸域風機亦未停擺,持續發電至8日。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台灣風場需面對颱風與地震雙重挑戰,因而在設計與測試階段即考慮本土極端氣候特性,打造具高耐候性的本地化風力發電系統。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日益頻繁,此次颱風再次驗證台灣風電建設的堅實基礎與系統抗壓力。能源署強調,未來將加速推動風場如期併網,並持續提升系統韌性與智慧監控,實現「穩定綠電供應、減碳減污並進」的能源轉型政策藍圖,朝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