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時事評論從近期電玩討論熱度反思台灣產業環境

從近期電玩討論熱度反思台灣產業環境

分享平台

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網路

近期,一款以「西遊記」為題材的電玩遊戲《黑神話:悟空》於Steam平台上架,並被歸類為3A級遊戲。此舉引發了不少關於「為何台灣沒有3A遊戲」的討論。這樣的話題不僅在遊戲產業內部延燒,更蔓延至政治層面,成為熱議焦點。那麼,台灣是否具備製作同等級作品的能力呢?

圖片來源:網路

3A遊戲(Triple-A Game)指的是那些具有高品質、高預算和高投入的電子遊戲類型。這類遊戲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投入,以達到程式開發、美術設計、音樂與音效等各方面的頂尖水準。通常,3A遊戲的製作成本動輒上億美元,開發時間也可能長達3到5年。然而,這種評級並不包含玩家的遊戲體感和娛樂性,因此3A遊戲的開發是一種高風險的決策。如果成功,便能在國際間揚名立萬;若是一旦失敗,可能導致開發團隊解散或重組。這樣的風險在歐美市場屢見不鮮,這也引發了台灣是否需要發展3A遊戲的疑問。畢竟,在商業角度上,少有人願意投入高達十億台幣的預算,並承受長達數年的成本回收期。

圖片來源:網路

台灣過去也曾投入大量資源開發大型電玩遊戲,例如《軒轅劍》系列和《仙劍奇俠傳》系列,這些遊戲的開發成本通常高達3至4億新台幣。然而,即便有如此高額的投入,市場反應並不熱烈。相較之下,台灣的消費者更願意將資金花費在博弈類電玩上,因為這類遊戲能夠快速回收成本。這使得投資者更傾向於投入回報快的遊戲開發,而不願冒險支持3A級別的長期項目。此外,台灣長期以來對電玩遊戲的排斥和污名化也讓這個產業的發展遭遇困難。

圖片來源:網路

儘管如此,台灣依然有不少獨立遊戲工作室在國際間發光發熱。像是獨立工作室「赤燭」推出的《返校》、《還願》和《九日》等作品,不僅內容與台灣文化密切相關,也因被中國抵制而吸引國際注意,證明台灣並不缺乏開發遊戲的技術和創意底蘊。這些成就顯示出台灣遊戲產業的潛力。支持本土獨立工作室,為他們的努力喝采,是台灣遊戲產業壯大的第一步。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逐步提升,台灣未來或許有機會在3A遊戲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關新聞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