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工商相關中國洗產地風險升溫!企業轉口出口恐踩美國貿易紅線

中國洗產地風險升溫!企業轉口出口恐踩美國貿易紅線

分享平台

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網路

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中國商品洗產地」問題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注焦點。美國前總統川普捲土重來之際,再度高喊對中加徵對等關稅,點名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國淪為中國轉口貿易跳板。面對外部壓力與內部監管雙重挑戰,台灣是否正無意間成為中國「洗產地」的中繼站,引發朝野與產業界高度警覺。

在9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中,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直指「中國商品透過台灣偽冒原產地」已引起美方警示,要求國發基金立即清查投資企業是否涉入轉口貿易協助。國發會主委劉鏡清隨即回應,將於一週內完成調查並提出報告。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強調,政府絕不允許廠商協助中國規避美國關稅政策。

實際上,台灣早有產業人士直言洗產地行為早已存在。集客力數位行銷董事長王浩宇在社群平台披露,不少業者將中國製造偽裝為台灣、越南或柬埔寨製造,藉此騙取美國訂單。織襪業更是重災區,早年外移中國與東南亞的台商,如今成為「超級襪廠」,利用各種管制漏洞傾銷回台或轉口輸美,嚴重衝擊本地廠商。

對此,財政部啟動三道防線,防堵轉口漏洞:一為事前預防,要求高風險產品需檢附產地證明;二為事中嚴查,利用系統自動比對貨名與出口人,辨識疑似中國貨物轉運至美國者;三為事後嚴罰,違規最高可罰300萬元,甚至禁止進出口一年。海關同時加強標籤與產地標示查驗,確保「台灣製造」不被濫用。

專家分析,未來若中國透過轉口繞過美國關稅監控愈發困難,勢必波及過去與中國供應鏈關係密切的台商。如何在維持產業競爭力的同時,確保國際信譽與貿易合規,將是政府與企業的共同挑戰。隨川普式保護主義再現,全球供應鏈正面臨新一波重組壓力,台灣更須提前部署因應策略。

相關新聞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