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文化與環保產生了衝突

廣告區

蘋果豬包車旅遊
大粒新聞鍾興上 撰稿

台灣的廟宇在華人社會裡,密度算是比較高的,無論都會區或是鄉間農村小鎮,三步一廟五步一寺,尤其是年節或特殊節日裡,一些廟寺更是香火鼎盛,人山人海爭相前往祭拜、祈福,而在祭拜時總會點上幾柱清香,將心裡的願望或祈求之事,藉由裊裊輕煙傳達於神明,而祭拜結束前也會燒些金紙,以表達敬獻之意,每人臉上都帶著祥和喜悅與滿足離去,也充滿著人情味。

不過,自地球因人類的咨意行為已威脅人類生存的危機,科學家發現空氣汙染中的碳是破壞地球的元凶,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首要殺手,所以,現今各國都將改善空氣污染列為重要工作,以降低空氣裡的碳微粒含量。而台灣雖非聯合國國際環保相關公約國,但仍為地球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為了改善台灣日益嚴重的空污問題,除政府投資於大宗污染源的管理改善,同時呼籲民間各寺廟也能配合減碳,儘量採「以功代金」或「以米代金」以減少香、金紙焚燒,最好是集中燒、減燒到不燒。

廣告區

您的安全是我們的責任 您的信賴是我們的榮耀-擎億保全

可是,一般百姓卻存在兩極看法,反對不燒香及金紙者認為,燒香、燒金紙是臺灣民間信仰祭祀時的有形文化象徵,也是眾信祈請神靈降臨及對話溝通的必備物品,甚至須透過焚香或然燒金紙以斷定吉凶或是否獲神靈首肯,更有一些習俗必須經由點燃香、金紙做為「淨化」、「賜福」或「驅趕」無形的邪魔工具。民間一般也還存有金紙、銀紙也是天庭或冥間通行的錢鈔貨幣,具有彰顯神聖性與敬畏性的價值,是根深蒂固的。

不燒香、金紙或替代方式的接受度,對傳統文化的衝激不小,改變需要時間與溝通,金紙與香的使用,都是臺灣源自古老的宗教文化傳承,絕非僅有無意義「燃燒」或「貨幣概念」的功能,不能用環保的表象來曲解文化的定位。就像選舉時或政要到地方巡視時,都會到當地較為人知的寺廟燒香,祈求當選或祈求國泰民安一樣,就讓其順其自然吧!既是如此,建議政府將重心置於重大污染製造源及危害性高的源頭管理與治理,才是治本清源之道。

廣告區

因應新冠肺炎 公寓大廈管理公會 關心您